《父親自書注解》
父親小名諱石娃,大名諱生厚,化用的古語“民生厚(生厚:生活富裕)而德正”。父親生于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7月8日,1992年11月27日去世的。2022年是父親去世三十周年紀念日,我想寫篇追憶悼念父親的文章,不知從何處著手。在父親的遺物中,有一個封面空白的32K的作業(yè)本,偶然翻開,看到了父親1992年4月25日親書的遺書,我便把父親珍貴的手書打出來,定名為《父親自書》;為便于讀懂父親的自述,旁注《父親自書注解》。
父親自書
1992年4月25日
我的情況講談:
在患難之中回憶起我的一生所感:舊的社會我家很窮吃不飽穿不暖,尋求出路無法,只好給人放牛,一年才掙了一斗包谷。你爺爺見了你婆婆40元,結果被拉票出了80元,家里更窮了。
又接著我能記憶起事來——在民國34年哪年你爺爺給鄉(xiāng)約要款,一字不識,又給人家賠了錢,你爺爺才認識到不識字的壞處,我才進入小學上學。上了半年甲長要拉我的兵,又把我送到水道河你姨爸家住了四個月。又病了一月。這就是我上學的開端和前照。到第二年方正式上學。上到3年快要解放無法在校上學,又回到家里。
那時我13歲了,整天尋找出路無法,人小,只好到縣城賣柴,夏秋兩季干零工。到洛南到山外割麥,直到1954年才參加公路做工。家里生活一直緊張,連包谷糊湯也吃不到肚里。我每天工資0.8元,伙食0.4元。過了兩年后工資額每天1.3元。又接著國家困難時期,你母親生了彰青,在家渡了一年,你爺爺和你母子二人分家了,更無法度日。我把奶粉郵回又無糖,確實無法可過,我申請按當時國家政策回家,下決心與人比與自然斗。我兩頭不見天勞動,把你們供應上學。每當上縣賣一擔柴回家,總要給你買了饃吃。到66年蓋了房,一天天生活好轉。
《父親自書注解》
父親生在貧窮落后的舊中國,家里很窮吃不飽穿不暖,父親只好給富人放牛,從六歲放到九歲,放牛一年才掙了一斗包谷(包谷是玉米的俗稱,一斗玉米大概相當于現在的15斤)。父親放牛是舊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縮影,今天衣食無憂想要什么有什么的兒童還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呢?
拉票就是被土匪盯上綁票。爺爺被拉票,家里東挪西借出了80元才贖回來。舊中國社會治理低下,土匪橫行,民不聊生。父親小時候對舊中國的痛苦記憶告訴我:多虧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鬧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老百姓才有了安定的生活。
祖父在民國34年(1945年)要款因不識字賠錢的血淚故事,深深地鐫刻在當時只有九歲的父親的腦海中。我才明白父親和母親當年為什么寧愿吃那么多的苦受那么多的累,堅持讓我們兄弟姊妹五人讀書?從表象看是因為祖父讓父親上學的夙愿落空,父親決心完成祖父的遺愿;本質是祖父要款賠錢的遭遇,讓童年的父親心里完全明白:讀書才能避免欺騙和欺負。
國民黨為了打內戰(zhàn),開始拉壯丁擴充兵源。那時候拉壯丁,若無壯丁可拉,就逼迫少年兒童去充數。甲長要拉不到十歲的父親當“童子兵”,祖父只好匆忙送上了半年學的父親外出躲避數月。1947年父親方正式上學,每天跋涉八九公里。上了3年初小,因學校關閉而輟學。
在那個青黃不接的年月,因家里太窮,父親讀書的出路被關閉, 13歲的父親迫于生計,只能夏秋外出打零工,冬春季賣柴謀生。父親的肩膀,卸下了不舍的書包,扛上與他年齡不相稱的扁擔。每當路過學校的時候,父親總是滿懷憧憬,渴望重回學堂。但家里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迫使父親斬斷上學的念想,為了生路去挑柴。這樣的日子父親一過就是四五年,瘦弱的父親,挺腰扛彎了筆直的扁擔,扁擔也壓彎了父親筆直的腰桿。父親,扁擔,不斷地彎著,彎著……父親筆直的腰桿,也同當年筆直的扁擔一樣日漸彎曲,父親成為了駝背青年。扁擔記錄了父親年少時的苦難里程。父親肩膀所挑的, 是生活的苦楚、艱辛,是人生的無奈也是希望!
1954年,國家經濟建設的步伐啟動,父親終于有了去公路段做工的機會,雖然工資二三十元,但比起賣柴打零工謀生強多了。后來,因為父親工作認真負責吃苦耐勞樂于助人,有一定的文化,還做了省公路段的財會人員,應該說,父親自小“尋求出路”初見成效。
父親名“生厚”,其意蘊為:人生的目的是“生厚”,人不僅為自己活著,還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來幫助他人和造福世界。父親這個名字,也許注定了父親一生的宿命。國家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父親結婚后“家里生活一直緊張,連包谷糊湯也吃不到肚里”,爺爺和母親分家,母親一人養(yǎng)育孩子無法度日的艱難,父親對孩子的牽掛對母親的擔憂等等因素,父親終于在1961年下定決心,放棄了多年“尋求出路”已經找到的自己的人生之路,重新回到家鄉(xiāng)探尋家庭的生存之路和孩子的成長之路,把自己的理想火炬交給子女,用犧牲自己來成全子女。
于是,回鄉(xiāng)務農的父親,忍著饑餓,走出蝸居的草房,到外公家的荒山開荒種地,兩頭不見天勞動,初步解決了全家人的溫飽問題。不久擔任生產隊干部,帶領社員修梯田,平土地,勤耕作,初步解決了全隊人的溫飽問題。然后又利用工余時間,上縣賣柴換錢的日子。父親重新扛起扁擔,左肩累就換右肩,右肩累又換成左肩,挑走太陽,挑來月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咬牙堅持。到1966年,父親蓋起了四間大瓦房,用他那雙有力的肩膀撐起了我們這個家和我們頭頂的那片天。如今家鄉(xiāng)那棟父母含辛茹苦蓋起來而無人棲居的孤寂瓦房,一定在不斷訴說著哪個年代父親艱辛堅毅堅強的人生勵志故事,被風吹動的家門口父親親手栽種的參天大楊樹,一定在不停地在天空比劃著父親被生活壓彎的像弓一樣脊梁!
模仿宋代蘇軾的《江城子》,填詞如下——
回望父親
三十生死兩茫茫,音容在,自難忘。墳塋勁柏,恰似您脊梁。賣柴只為讀書郎,汗成河,腰似弓。尋找出路歷滄桑,蓋瓦房,家漸旺。父親自書,讀罷淚沾裳。欲反哺時親不待,誨子孫,孝崇尚。
謹此,紀念父親逝世30周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