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9日-14日,看似是日歷的符號,于陳曦名師工作室、于成都高新區(qū)所有名師工作室而言,卻意義非凡——成都高新區(qū)教育發(fā)展中心組織區(qū)名師工作室導師及骨干成員近70人參加由中國教育學會“未來教育家”雜志舉辦的“中小學名師高級研修班”。陳曦名師工作室導師陳曦校長帶領工作室成員李素蓉、許靜老師全程參加研修班學習,本次學習是一次教育意義的重構,一次教師本位的詮釋,一次專業(yè)成長的求解。
南京市行知教育書院里的合影
六天的扎實學習,九堂大師講座,三所學校實地考察,無數(shù)次學習碰撞與研討。大家見到了享譽小學界的李吉林老師,再次聆聽先生成尚榮老師的教誨,佩服于楊瑞清校長37年扎根行知學堂,認識了沉迷于研究蘇霍姆林斯基的孫孔懿教授......
無錫市教科院研究員黃樹生教授給老師們帶來以《培育課程領袖 共生實踐名師》為主題的講座,他把教師成長公式列為:實踐+反思+閱讀+寫作,從而提點每一位教師要想成為好教師應該從課堂中成長,上好每一堂課。
黃樹生教授的講座
南京市行知教育集團楊瑞清校長待人親切,從他的匯報《以陶為師四十載》中大家了解到他在這里待了整整37年,37年堅守農村教育,行知思想,不忘初心,堅持到底。他認為車到山前必有路,改變不了農村教育,就向內改變,讓自己成長。把一件事做好容易,堅持把一件件好事一直做下去就很困難了,但楊校長做到了,僅僅9畝的小小學校發(fā)展成為現(xiàn)在300畝的教育集團,造福周圍的農村孩子,師者仁心!
聽完講座,陳曦校長第一個表達了敬意,她說:“今天是我第二次到行知小學,感受很深:這里是對陶行知教育落地深根的實踐基地。我想表達三點敬意:
1、對教育的堅守:40年堅守理想信念,深耕行知教育;37年駐地行知小學,參與行知的昨天、今天、明天,不離不棄,行知一生。
2、對行知的踐行:校園是田園,沒有被修飾的精致;教育是農耕,沒有立竿見影的功利;以生活為課程,以自然為課堂,以體驗為實踐,以花苞為心態(tài);40年行知躬耕,與現(xiàn)在前沿理念,與當代歐美發(fā)達國家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3、對良師的修煉:雖然學校不斷擴展,項目不斷增加,周邊不斷發(fā)展,影響不斷擴大,但校長依然樸素、平靜、低調、感恩地走行知路,建行知苑,做行知人。雖然沒有教育家的名號,楊老師卻不忘初心,用40年以及更長的歲月學習并實踐著教育家的精神——對教育理想與信念的執(zhí)著追求。真正的大國良師!教育人應該有這樣的堅守!”
楊瑞清校長的講座
陳曦校長表達敬意
陳曦工作室導師和成員代表與楊校長合影
南京市鼓樓區(qū)教育局原局長王強局長為老師們帶來《好教師、名教師如何成長?---從故事中引發(fā)的思考》的講座,王局長提到教師要從經師走向名師最終做到仁師是非常不容易,其路徑可以總結為“立德——學會做人、立功——學會做事、立言——學會做學問”,這也正如習總書記提到的教師要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堅守教育初心。
王強局長的講座
南京市秦淮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副主任丁玉祥主任帶來的是《技術支持下名師學科工作坊組織建設與網絡研修運營管理》,他的講座可以說是創(chuàng)新思維帶著老師們奔跑,現(xiàn)代網絡技術在為教學服務,工作室老師一定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運用網絡系統(tǒng)為教育教學服務。丁主任提到CCtalk(錄播)、UMU(手機微課和直播)、曉黑板等值得我們去學習。
丁玉祥主任的講座
參觀完南京市鼓樓區(qū)莫愁新寓小學后,老師們聆聽了莫小黃慶校長《讓每一個生命詩意地成長》為主題的講座,大家深深地被這樣一所在莫愁湖畔的滋養(yǎng)中成長了 30多年的學校所孕育出的文化所感動。講座之后莫小美術和語文老師分別帶來了精彩的課堂,讓大家近距離感受莫小師生的詩意文化與境界。
莫愁新寓小學的詩意文化
中國現(xiàn)代教育專家成尚榮先生帶給老師們的《教學風格與名師成長》主題講座猶如一個個故事娓娓道來,成先生提到羅素提到黑格爾提到尼采;成先生給大家講《好媽媽慢慢來》;成先生給大家隱喻“先生回來”:名師工作室應該有為師之道回來,為師之德回來,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成先生給老師們說斯霞、霍懋征、于漪、李吉林老師們的成長故事和思想,最終把大家引向追求教學風格首先要塑造自己的人格,名師成長的過程是人格成長的過程。先生幽默風趣的語氣讓大家看到大師氣度、風骨與人格魅力。
陳曦校長代表西芯小學表達了對成先生的感激之情,陳校長真切地說:“今天在南京面對成老師,唯有兩個字能表達此時的心情,那就是“感恩”,感恩成老師對陳曦、對西芯小學的厚愛。
感恩之一:是與成老的第一次結緣:2015年,也是中國教育學會《未來教育家》為我們推薦了國家督學、頂級專家成尚榮老師,成老師沒有嫌棄西芯建校只有三年,沒有嫌棄西芯的弱小與稚嫩,見證了西芯三年成長之后,點贊西芯:西芯小學起點高、起步正、走得穩(wěn),是新成長學校不可或缺的范式。成老的鼓勵一直支撐著西芯這幾年的發(fā)展。之后,成老一直關注并指導西芯的發(fā)展。
感恩之二:是今年5月31日,西芯六年成長見證日的時候,成老雖然沒到現(xiàn)場,但成老卻把我們的成長報告推薦到“中國教育報”11月14日免費發(fā)表。今天我專門把11月14日的中國教育報帶給成老,作為感恩禮,送給成老。同時,我也帶來了我正在細細研讀成老的《兒童立場》這本書。之前,我已經推薦給了陳曦工作室的小伙伴和西芯的老師們共同閱讀成老的系列著作,也把成老的著作作為禮物,送給我的閨蜜和朋友們。今天,我也隆重推薦給我們這個培訓班的同學們。成老經常說,名師的第一生活方式就是讀書;要成為站在書架上的老師:不僅要讀書,還要寫書,最終讓自己就成為一部書。我以為,成老就是站在書架上的學者,本身就是一部教育經典。今天,我們有幸走近成老這部經典。我們發(fā)現(xiàn),成老除了擁有羅素所有說的學者的三大特點:身體好、著作等身、很有激情;成老師本身還體現(xiàn)了“三個超強”:超強的記憶力、超強邏輯思維、超強的學術魅力,真的是“腹有詩書氣自發(fā)”,信手拈來,出口成章。
所以,成老雖年近80,卻精神矍鑠,鶴發(fā)童顏,常讀常新。我已多次聽成老的講座,但每次都有不同的話題,給我不同的啟迪。今天,讓我借成老剛才的引領,與大家共勉:做一個競走運動員,做一個跳高運動員,不斷超越,不斷突圍,不斷提升?!背上壬鷮ξ餍镜目隙ê蛶椭俏餍景l(fā)展最大的助推力。
成尚榮先生的講座
陳曦校長對成先生表達感激之情
陳曦工作室導師和成員代表與成先生合影
原南通市教育局局長王笑君局長為老師們帶來《名師工作室組織運營的南通做法》的講座,王局長指出了南通名師的成長之路:是綠色生態(tài)之路、是境界高遠之路、是思想踐行之路!同時介紹南通名優(yōu)教師的遴選標準是:高尚的師德師風;先進的教育觀念;較強的教育科研能力;豐厚扎實的專業(yè)基礎和教學功底;較高的教育理論素養(yǎng);強勁的專業(yè)發(fā)展內驅力;蘊含發(fā)展?jié)撃艿膫€性心理品質;善于反思、交流、學習、合作的團隊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
王笑君局長的講座
在南通師范大學第二附屬小學的會議室,觀看完紀錄片《李吉林老師的情境人生》后,李吉林先生做了《民族文化的引領——40年情景教育的創(chuàng)新之路》的專題講座。李先生立足民族文化之根,四十年探索情境教育。在反復研讀《文心雕龍》后,從中國古語的“意境說”中概括出“真、美、情、思”兒童情境學習的四大核心元素。李先生分別從這四個方面,向研修班的老師們講述了她和情境教育理論的成長之路。在一段段故事中,沐浴了先生之風。先生之風是感恩,是愛,是堅持,是勤學、是善思。李先生提到今天本該在釣魚臺國賓館領燭光獎,然而給老師們做講座比自己去領獎更重要,更有意義?,F(xiàn)場的老師們紛紛用自己的言語表達著敬佩和感謝,陳曦?,F(xiàn)場吟誦了一首詩:
李老師,您是一首詩
李老師,您是一首快樂童詩
從教室到田野
從自然到童心
用情境還原生活
用言語表達情智
用快樂抒寫童真
李老師,您是一首情境學詩
從課堂到課程
從教學到教育
用“學思”示范
用“行著”引領
育“情境”桃李
李老師,您就是一首教育史詩
八十載歲月
四十年教改
把真情融入教育
用教育激揚生命
讓生命在創(chuàng)新中永駐
這首詩表達了老師們無限敬意。
陳曦工作室導師和成員代表在李吉林情境教育展覽館前合影
李吉林先生的講座
陳曦校長以詩表達敬意
研修班老師和李先生合影
最后一堂講座是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孫孔懿教授帶來的主題為《教育家研究:方法與結論》的講座,孫教授從“應然”“實然”的研究路徑解讀了“教育家、教育家成長、教育成長”等關鍵詞,從社會發(fā)展進程尋找“教育家群體涌現(xiàn)規(guī)律”,并以蘇霍姆林斯基為例揭示了“教育家個體成長規(guī)律”。
以蘇霍姆林斯基為例談教育家個體成長規(guī)律,孫教授帶給了我們四條啟示:人的潛能具有無限豐富性,任何時候都不要封閉了自己的可能性;一位教育家首先是一位真正的人;讀書、實踐、思考、習作是教育家成長的必有之路;任何一位教育家的成長都源于他鑒定的人生信念。
孫孔懿教授的講座
陳曦工作室導師和成員代表與孫教授合影
在總結會上,工作室成員許靜老師發(fā)表了自己的學習感悟,作為高新區(qū)的小學語文老師,要有哲學的思想,做最樸實的教育,堅守教育理想,努力做“四有”好教師,成為為學生一生發(fā)展負責的人!
許靜老師作為代表發(fā)言
培訓已落下帷幕,但工作室老師們的學習還在繼續(xù),前輩們對教育事業(yè)傾注一生的奉獻,對學生深入靈魂的關愛,對后代樹立真正的榜樣。銘記教育家們對教育事業(yè)做出的杰出貢獻,他們對學問的真,對學生的善,對世界的美,鼓舞我們在他們的肩膀上行進,把做“四有”好教師當做目標,以教育為家、以名師為師、以仁師為人,堅守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情懷,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撰稿:許靜
拍照:許靜
審稿:陳曦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