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名師需要我們仰望,成為我們成長的標桿,更需要我們追隨、學(xué)習(xí),成為我們精神和專業(yè)的導(dǎo)師和燈塔,引領(lǐng)我們不斷前行。很榮幸,我拜在了錦秀先生的門下,尊稱先生師父。相比“師傅”,我更愿意稱其為“師父”。 “師傅”是個很常見的詞語。人們常用它來表示對有某種技藝的人的尊稱。而徒弟對給自己“傳授技藝”的人,可以稱“師傅”,也可以稱“師父”。錦秀先生就像一位嚴父,我等承門戶之業(yè),受過庭之訓(xùn),故稱其“師父”。先生傳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技藝、專業(yè),更多的,則是精神上的引領(lǐng),包括做人應(yīng)該堅守的品質(zhì),領(lǐng)導(dǎo)的藝術(shù),為人處事的原則,待人接物的方法,還有應(yīng)對困難與挫折的勇氣和毅力…… 師父教誨良多,提起筆時,方恨自己文字淺薄,搜腸刮肚,卻終發(fā)現(xiàn)難以用只言片語來表達進入師門后的心得和體會。左支右絀,錄得二三事。
一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父,家長舉教者。先生既是良師,又是嚴父。她以身作則,正身率下。父親對于子女的表率作用,無庸贅述,師父對弟子的垂范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作為徒弟,跟隨師父左右,無需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只要用心,就能從師父的一言、一行中受益不菲。師父是校長,全校的學(xué)生都有她的電話,都能隨時敲開她的辦公室與她交談。開始時我覺得不可思議,甚至深覺這樣有失妥當(dāng)。全校三千多名師生,如此“民主”,校長怕是一天24小時,有相當(dāng)一部分時間被電話和訪客占據(jù)去了。事實確實如此,師父辦公室門口,總有學(xué)生、家長排隊等候,于是師父在門口擺放了幾張軟椅,讓來訪的人能坐下等;她的電話總是響個不停,處理工作言簡意賅,干脆利落,接起學(xué)生和家長的電話,卻和風(fēng)細雨,不厭其煩。師父付出了時間與耐心,收獲了學(xué)生的“錦秀姐姐”的稱呼和師生的衷心愛戴。而這種愛戴,進而轉(zhuǎn)化成了執(zhí)行力:2016年秋季開學(xué),師父宣布在全校禁手機。親其師,信其道。出于對校長的愛戴與擁護,手機在校園里基本絕跡,一個困擾學(xué)校許久的問題,被溫柔一刀斬斷。原來,一切的付出,都不會是徒勞的,一切的真心,終會換回溫暖。師父教給我們一種胸懷,教會我們?nèi)蹖W(xué)生,教會我們用真情去打動學(xué)生。
二
師父脾氣略急,性子直,每當(dāng)我在工作中有所差錯時,總害怕挨師父的批評。師父不一定總能發(fā)現(xiàn),一旦發(fā)現(xiàn),則攻瑕指失,疾言厲色。初入師門時,心氣盛,面皮薄,每次挨了批評,心里服氣,但總覺下不來臺,心里暗怪師父大馬金刀,不留情面。一次主持升旗儀式時,因議程過多,且安排不周,故導(dǎo)致晨會拖沓、超時,第三節(jié)課鈴響起時,還有兩個議程未進行,于是我自作主張,草草結(jié)束了晨會。會后,師父不留情面地指出我的兩條錯誤:安排不周,自作主張,并直言“凡事都要多用用腦子”。事后回想,師父批評得極是。升國旗是一件極其莊嚴、神圣的活動,國旗下演講等一系列主題活動必須經(jīng)過周密安排和精心策劃,如何能隨心所欲?缺經(jīng)驗、欠考慮正是我犯錯的根源。這件小事,對我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從那之后,再面對任何人真誠、直接的批評,我都能不羞當(dāng)面,從諫如流。我不是完美的人,但我應(yīng)該學(xué)會做一個聰明的人。同樣的錯誤,在“用腦子”之后,方能行不貳過。
因為害怕被師父批評,不得不事前遷思回慮,事中腳踏實地,事后反躬自省。一段時間之后,驀然發(fā)現(xiàn),工作失誤少了,效率提高了,師生們對我的工作也更滿意了。此時方知師父的一針見血彌足珍貴。
三
師父是個愛讀書的人。她曾說,讀書養(yǎng)性,讀書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溫文爾雅,具有書卷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可以使我們增長見識;可以使我們變的有修養(yǎng);讀書的過程本來就是一個修身養(yǎng)性,開啟心智的過程。是的,我一直覺得,“讀書人”是世間最華麗的稱呼。
我無法得知師父每天讀什么書,讀多久的書。但腹有詩書氣自華,言談之間,師父往往旁征博引,詩文、名言信手拈來,談起一些讀書人,她總是毫不掩飾臉上的欽佩之色。師父要求我們每天必須至少讀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書,要求我們每個月至少寫一篇讀書心得。
師父對我們的影響,終究是有限的。但,她引領(lǐng)著我們,走進了一個更為浩瀚、更為廣闊的天地,她是在“逼”我們把讀書,變成一種習(xí)慣,一種生活方式。用心良苦!
拜入先生門下,與有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