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美在民間
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馮驥才先生在陜西文化考察時曾題字:“大美不言在民間”。我們陜西,中華民族發(fā)祥地;西安,歷史文化名城,絲綢之路起點,我們自當擔起傳承文化的重任。
我的家鄉(xiāng)在民風淳樸的陜西省澄城縣南社村,對美術的熱愛源于外婆和母親,小時候經(jīng)??吹剿齻冋艋x、剪窗花、刺繡……鮮艷的色彩,逼真的造型,每當此時,我都會安靜欣賞,不由自主參與其中。
1992年我成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至今已有二十五年。隨著工作的深入,我越來越覺得:教育是影響、是喚醒、是生活、是創(chuàng)新,是激發(fā)孩子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美術學科在很多人的眼中,是學不學都無所謂的“副科”。面對人們的各種誤解,作為美術教師,我決心堅守 “課堂”主陣地,在“課程”中尋找幸福定位,用自己的行動讓人們知道,“副科”也有自己的春天。
二、美來自生活
第一次上民間藝術課是剪紙。孩子學習剪團花,幾節(jié)課后就可以剪出精巧獨特的作品,可時間一長,孩子興趣就淡了,我又教剪人物,臨摹剪刻,孩子們忙碌并快樂著,作品在原有團花的基礎上添了許多韻味。
常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2011年看到《少兒美術》中浙江師范大學李力加教授的文章《美在巧剪》,文中介紹的柯田英大嬸是我的老鄉(xiāng)。帶著好奇,第一次走進大嬸家中,她用農(nóng)村人特有的熱情拿出多年的剪紙作品,邊剪邊感嘆沒人來繼承這手藝,還流下傷感的淚水。在回西安的路上,大嬸的眼淚一直在我心中流淌,其中的苦澀讓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在下一代人心中播下古老民間藝術的種子。
問題即課題。
帶著幾年來剪紙教學的問題,2011年5月,帶領我校剪紙社團的師生,來到柯田英老人家中近距離感受、欣賞、學習陜西民間剪紙藝術。老人用手中的剪紙表達著自己對生活、對美的向往,深深地觸動了我,這恰恰是民間美術最樸素的藝術真諦。
這次采風活動,打破了我對剪紙的固有思維。如果在剪紙教學中,能夠讓孩子們?nèi)谌胱约旱那楦?,表現(xiàn)自己多彩的生活,就能讓他們接受、喜愛、全身心投入學習。
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高鳳蓮說:“剪紙是自己的事,心里有了才剪”。我鼓勵孩子,讓他們了解剪紙是自己內(nèi)心真誠的表達和情感的抒發(fā),是自己生命的載體和靈魂的化身。
這幅作品,是一個思維獨特的女孩子創(chuàng)作的,她說:剪紙的時候非常開心,將一朵花剪在心上,表達了我內(nèi)心的快樂,起名叫《心花怒放》。
《三頭六臂》這幅作品,孩子這樣描述:我們太累了,每天學校上課、校外上課、彈鋼琴,真希望自己有三頭六臂,很快地完成作業(yè),有時間多玩一會兒。
實踐教學中,我讓孩子懂得:學習剪紙藝術,不一定是為了當藝術家,而是孤獨時內(nèi)心有一份藝術關懷;苦悶時,能夠尋找到一種與讀書不同,但又曲徑通幽的思維方式。
學生的作品讓我們看到古老的剪紙藝術形式與最富創(chuàng)造力的兒童美術的結合,賦予傳統(tǒng)民間藝術新的靈魂、新的生命。
更為巧合的是:我在黃山聽課,遇見了浙江師范大學李力加教授。他聽了我的剪紙現(xiàn)場教學后非常激動,撰寫《在場的體驗,感悟文化傳承》,同我的文章一起發(fā)表在《少兒美術》中。他說:“小學生在本課的直覺體驗并不僅僅是眼睛看到的,學習過程中視覺產(chǎn)生聯(lián)想的場域并不是由局部視覺構成,而是由整個知覺的場形成的文化性,給小學生們帶來中國文化本質意義的影響。”這樣的肯定給予我很大的鼓舞,也指明了我前進的方向。
世界上所有的堅持,都是因為熱愛。因為熱愛,剪紙課題做了三個,堅持了六年。2013年剪紙課題論文榮獲教育部第四屆藝術展演“二等獎”;社團學生的合影入選人美版《美術》教材中;因為熱愛,挖掘身邊的教育資源,堅持用民間美術的思維方式思考教學。
三、思辨中求真
作為老師,要做“明”師。“明”師是心里明白的教師,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生活的目的和意義,也知道自己的成長和進步。
給四年級學生上染紙課時,激發(fā)我的靈感,將染色和剪紙結合,創(chuàng)造出一種意想不到、絢爛多彩、富有創(chuàng)意的“染色抓髻娃娃”。這兩幅作品,色彩鮮艷、造型獨特、內(nèi)涵豐富,榮獲全國第二屆少兒美術比賽最高獎。
一次,在給臺灣學生上剪紙《抓髻娃娃》時,想著這些孩子從沒有接觸過剪紙,索性將復雜的抓髻娃娃與卡通形象結合起來,激發(fā)我創(chuàng)作出可愛的“二小娃娃”,這個娃娃有一只大大眼睛,突出美術的視覺性,孩子用這只眼睛發(fā)現(xiàn)美,舉起的雙手伸出“2”,突出二小的孩子,又有成功之意,希望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
創(chuàng)新的喜悅沒有讓我停滯思考,恰巧我有幸結識了中央美術學院呂勝中先生并在他的啟發(fā)下,用“百家衣”構建二小娃娃新的精神含義。“百家衣”民間的一種習俗,就是從各家取一塊布片,將布片拼起來做成服裝。父母期望孩子托大家的福,吃百家飯、穿百家衣,平安健康成長。
山沐陽同學在描述這次活動時這樣說:看著穿舊的衣服,我就想起小時候的情景,這些衣服留著我的氣息,我的回憶,它是我心靈的包裹?。∵@些被遺棄在箱柜角落的舊衣服,竟然給了美術老師靈感,讓張老師突發(fā)奇想,將百家衣和二小娃娃、“小紅人”結合在一起,讓我們用舊衣服來打扮自己的孩子。大家擺得千奇百怪,玩得不亦樂乎??粗ξ陌偌倚〖t人,我仿佛看見了孩子們和家人們手牽手,圍著雕塑轉圈圈,因為這些小紅人都是我們自己和家人!
民間“百家衣”體現(xiàn)一種民眾的積極意愿,是對生命的呵護。這次的創(chuàng)新實踐,“生命”一詞在我的腦海中鮮活起來。
于是,我又啟發(fā)孩子以《生命樹》為主題,以自然植物為原型,以學習生活為意識結構,去創(chuàng)作自己心目中的生命樹。學生作品千姿百態(tài),有人與生物的和諧共處、有自己夢想的情境……他們將自己的情感融入生命樹中,用心靈滋養(yǎng),以美好培育,每一片樹葉、每一朵花仿佛都有生命在顫動。
這些藝術活動以單元化教學形成系列課程,體現(xiàn)兒童美術學習對人類文化的自覺,逐步形成學生心目中民族文化的基因,這樣的民間美術教學活動是真正意義的文化傳承!
四、傳承中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需要靈感,這靈感不是天生就有,而是來自長期的積累與全身心的投入,沒有積累就不會有創(chuàng)新。
最初做課題時就計劃每年走訪一名民間藝人。十年來我們先后拜訪過鳳翔泥塑-胡琛、馬勺臉譜-李繼友、剪紙-柯田英、張渭城、深入研究庫淑蘭大師、合陽面花-張連芝、澄城刺繡-周廣賢、華陰皮影傳承人-汪海燕、華縣老腔-張喜民等,在他們身上我學到了熱愛和堅守??吹絼e人家的花饃,遇到精致的民間藝術品就買回來,我的美術教室已裝扮成民間美術的展覽館。
2014年教育部頒布《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加強對青少年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2015年我入選陜西省教育廳第二批學科帶頭人,成立“虎娃”張敏倉民間美術工作坊,將剪紙、面花、布老虎、刺繡、鳳翔泥塑、馬勺臉譜、皮影、木板年畫、農(nóng)民畫等引入課堂,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課程理念,帶領我省二十多名民間藝術愛好者,十所學校的師生參觀省藝術館、曲江藝術博物館、小雁塔博物館、關中民俗博物院、戶縣農(nóng)民畫藝術中心、澄城縣博物館、澄城堯頭窯非物質文化藝術園等;帶領師生深入寶雞、澄城、戶縣、華縣等地進行民間采風現(xiàn)場教學,感受民間藝術家的精神世界,探尋最樸素的民間藝術之美。
遵循在民間學習民間的理念,聘請民間藝人來校對學生面對面指導和交流。利用研討課、同課異構優(yōu)化有效的課堂結構,提高教師對民間美術知識的認知;借助微課讓學生學得輕松快樂;整合美術教材中民間美術的課程,集中授課增加課程的深度;形成我校獨具特色的民間美術校本課程;利用豐富多彩的“虎娃”社團活動,開啟學生智慧之門;提供多元的交流展示平臺,舉辦各種美術展覽、承辦全國省市的國培、參觀會議等二十余場,努力做好民間文化的傳播者。
2016年四月,舉辦“大美在民間”虎娃民間美術作品展,邀請教育部美術課程標準研制組組長尹少淳先生,浙江師范大學李力加教授,省市區(qū)300多專家學者和同行參加報告會和展覽。3000余幅作品,玲瑯滿目,精彩繽紛;300多名學生現(xiàn)場展示,收到與會來賓的稱贊;中國中小學美術教育雜志、少兒美術、陜西教育、電視臺等十多家媒體進行報道,《西部素質教育》雜志、《教師報》對我做了專題采訪并報道。
別人看我忙得像個“瘋子”,但我樂在其中,因為努力是最好的天賦。
我們讓孩子在秦嶺里撿秦嶺石當“饅頭”,用超輕粘土替代各色“面團”,融合剪紙、刺繡、布老虎、面花中“虎”的文化內(nèi)涵,創(chuàng)造出了獨具特色的“虎娃”形象,作品贈送給原國務院李嵐清總理,他對我們的創(chuàng)新給予了肯定和鼓勵。我的論文《傳承文化遺產(chǎn),播撒藝術夢想---陜西民間美術進校園實踐與研究》,以獨特的視覺、扎實的調(diào)研、豐富的活動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在全國上報的223篇參評論文中榮獲教育部第五屆藝術展演“一等獎”,也是我省唯一的一個一等獎。
經(jīng)過幾年的探尋、摸索、學習、創(chuàng)新,我們辛苦并幸福著,最開心的莫過于孩子在學習陜西民間美術過程中的那份用情、用心,從指尖到心靈的跨越,讓人欣慰又感動,感動于民間美術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fā)芽,在心底留下深深的印跡。
工作中我也榮獲西安市、陜西省教學能手稱號、雁塔名師等榮譽;多次參加省教育廳“名師大篷車”送教活動;三十余篇論文、教學設計在全國省市獲獎并發(fā)表;多次公開課賽教榮獲一等獎;在課余加強自己的美術專業(yè),創(chuàng)作《故鄉(xiāng)情》榮獲第二屆全國中小學美術教師作品展最高獎;全國中小學美術教師基本功比賽“二等獎”;陜西省首批專家?guī)斐蓡T、省教學能手、教育部“一師一優(yōu)課”評委等;別人笑稱我是“獲獎專業(yè)戶”,但其中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因為熱愛,堅持在思考中摸索前行;因為熱愛,有些黑夜只能獨自穿行。堅持不一定成功,但堅持到底一定成功。
繼承、創(chuàng)新、傳承,是“虎娃”民間美術工作坊的宗旨。
心有大美,行在傳承,我們將努力行走在傳承文明的幸福路上……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