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性教育與特別教育的實踐與思考——基于徐紫來成長的體驗
【作者風采】徐世立,武漢市文聯(lián)專業(yè)作家,文創(chuàng)一級職稱。他著《一個孩子的戰(zhàn)爭一一家庭拯救紀實》2012年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發(fā)表。這孩子是他兒子,化名徐紫來。
特別學生是指身體健康、智力正常,但心理和行為的某些方面存在不正常,表現(xiàn)為學習性發(fā)展不足、社會性發(fā)展不足的學生,俗稱“學校難教”、“家庭難管”、“社會難容”的學生。獨生子女徐紫來是“三難”學生的典型代表,怎么進行教育是很多家長、老師頭痛的事。本文以徐紫來為例,就父母再苦再難,孩子一定要自己帶、父親再忙再累,父性教育一定不能缺失、特別學生再多再難,一定要嘗試特別教育等問題,進行探討。
家庭教育特別學生父性教育特別教育
徐紫來是我們家的獨生子,曾用名“徐修遠”用在我的長篇紀實文學《一個孩子的戰(zhàn)爭》中,“一個孩子”意指獨生子女。家長有時候也把獨生子女叫做“小祖宗”。怎么對“小祖宗”進行教育是父母也是老師心頭的痛?,F(xiàn)以徐紫來為例,就父母再苦再難,孩子一定要自己帶、父親再忙再累,父性教育一定不能缺失、特別學生再多再難,一定要嘗試特別教育等問題,進行探討。
一.父母再苦再難,孩子一定要自己帶
為什么孩子一定要父母自己帶,孩子的性格塑造究竟誰起作用,問題還得從徐紫來的成長、變化說起。
(一)徐紫來由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好學生變?yōu)椤疤貏e學生”
特別學生是指身體健康、智力正常,但心理和行為的某些方面存在不正常,表現(xiàn)為學習性發(fā)展不足、社會性發(fā)展不足的學生,俗稱“學校難教”、“家庭難管”、“社會難容”的學生?!安蛔恪笔桥c他們同年級的同學比較顯得不足。釆用“不足”來寫照他們的特征,反映出這些學生身上的事實及其程度,既包含教育的追求,又考慮到轉(zhuǎn)化的基礎,既肯定其問題,又不一概否定,體現(xiàn)出發(fā)展法則,符合教育原理。如果通過一定時間的矯治教育,補償了“兩性不足”,特別學生就“不特別”了,他們與普通學生之間是沒有什么兩樣的。對特別學生要進行“特別教育”。
特別教育是由特別的專職人員和機構組織領導的,對特別學生專門設立的運用特別的方法和措施,培養(yǎng)學習性,即使之達成必要的社會化的小公民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span>
(1)這樣不僅與普通教育區(qū)分開來了,而且與特殊教育也區(qū)別開來了。因為特殊教育(specialeducation)是“運用特殊方法、設備和措施對特殊的對象進行教育。所謂特殊的對象,狹義的是指身心有缺陷的人,即盲、聾、啞、智力落后或肢殘、病弱的兒童、青少年和成人;廣義的則兼指超常兒童,有品德缺陷的問題兒童和精神病的兒童等?!?/span>
(2)顯然,特殊教育是專指對有生理缺陷或心智障礙的兒童,青少年或成人的教育,其特征是“肢殘”和“智殘”,這與特別教育對象特別學生特征的“學習性、社會性不足”有著根本的區(qū)別。獨生子女徐紫來是“特別學生”的典型代表。那他怎么由徳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好學生變?yōu)椤疤貏e學生”的呢?
徐紫來的智力和藝術、運動稟賦都比較出眾,學習從不偏科,從小學到初中一直是班上乃至全年級成績最好的學生。他曾獲得武昌區(qū)藝術小人才一等獎和“雛鷹少年”稱號,還被武漢市團市委和武漢市少工委授予“雛鷹勛章”。但從初三開始,他以他個人的方式無意識地抵抗現(xiàn)行教育,表現(xiàn)為對學校規(guī)章制度的漠視,對課業(yè)繁重、重復學習的膩煩和逆反,厭學,和老師沖突,沉溺于電腦的虛擬世界以逃避被他潛意識中認為的被摧殘的學習。
學習如此的不令他快樂,而他向往的籃球運動被學校和家庭嚴加限制,學校和家庭成為他心目中的“地獄”,在成績逐步下降的同時,他也在逐步地放棄自己的榮譽感上進心。初三下,他開始“陷落”,到高一上學期,他沉迷網(wǎng)絡和籃球,期末所有課程考試得分幾乎全部為零,學習、生活、意識一片混亂,既無力自救也拒絕他救,徹底成為“特別學生”使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絕望之淵。
(二)兩個女性的呵護和寵愛對孩子性格塑造起了決定性作用
徐紫來出生100天時,我們把他從武漢送到鄭州讓他姥姥姥爺撫養(yǎng)。更難理解的是,我們竟讓他跟兩個老人生活了四年半,在他需要父恩母愛、需要愛撫擁抱和游戲娛樂的人生成長的關鍵期,我們給予他的是四年半全然的空白!“隔代撫養(yǎng)”的弊端和獨生子女的諸多不良習性、習慣、心理,在后來的三口之家中逐一顯現(xiàn)。接回兒子后,兒子的成長環(huán)境并沒有根本的改變,姥姥隔段時間就來武漢以“隔代親”的方式照料他的生活起居。隔代親的普遍特質(zhì)表現(xiàn)為沒有原則的愛,而且它不對這種無原則的愛的結果負責,這是和父母的溺愛有所不同的另一種溺愛,它很隱匿,很難發(fā)覺,也引不起警惕。時間越長,這種溺愛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障礙越大,孩子的改變越困難。由于四年半母愛和情感的虧欠,妻子晏紫儲蓄了滿滿一腔補償?shù)男睦?,母親溺愛的言行乍看上去順理成章,在如潮般的情感傾瀉中,你甚至很難分清什么是母愛與溺愛。但是,孩子會在未來的日子里用他的言行幫你分清。即便如此,并不是所有的母親都能夠意識和分清。就算是分清了也看到了不好的結果,也并非都能理智地改變或矯正自己的不當言行。其根源: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這個家庭自始至終幸福、完整與否,全系于這個孩子一身,父母尤其是母親,那種內(nèi)心的擔憂、驚恐乃至于恐懼,時刻如烏云籠罩,這種內(nèi)心感受和生活狀態(tài),獨生子女的母親們幾乎無一幸免,而且,她們根本不可能改變社會強加給她們的生存處境。鑒于此故,從出生到童年到少年,兒子16年里一直生活在兩個女性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精心呵護和百般寵愛之下,這一過程對兒子的性格塑造起了決定性作用。致使孩子任性,冷漠,自私,懶惰,拖延,驕躁,物欲,享樂,靡費,攀比,心理脆弱。
隔代撫養(yǎng)、女性溺愛、家庭教育失誤、現(xiàn)行教育弊端,都在他身上留下深深的印記。僅就我們的家庭而言,兒子的“問題”給予我們最深刻的教訓,以及我們認為的最大的社會啟示意義是:父母再苦再難,孩子一定要自己帶!
二.父親再忙再累,父性教育一定不能缺失
凡涉及家庭教育的講壇、課堂、演講會場等公開場合,臺下的聽眾絕大多數(shù)是女性,是母親。這是一個比較糟糕的普遍現(xiàn)狀。在很多場合,我一直在呼吁父性教育的意識,我一直強調(diào)父性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父性教育是男性的責任和義務
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內(nèi)是一種傳統(tǒng),也是歷史慣性,因此,現(xiàn)代獨生子女家庭父性教育缺位的客觀原因和個人原因很多,理由也夠充足。但是,父親們可能忘了或者沒有謹守一條中國古訓:子不教父之過。這條古訓是被千百年來無數(shù)成功和失敗的家庭所證明了的真理。現(xiàn)在有“拼爹”一說,梁啟超九個子女三個院士,個個人中龍鳳,就因為有個懂教育、會教育的爹。現(xiàn)在社會和媒體都在宣揚、倡導“家風”,什么是“家風”?“家風”從何而來?似乎沒有深入的探討。傳統(tǒng)文化強調(diào)“子不教父之過”,我以為是“家風”形成之一種,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它實質(zhì)上已硬性規(guī)定了父親的義務:必須對子女教育負全責。我特別強調(diào)父性教育的重要性,就有給缺位的父親敲警鐘的意思:孩子出了問題首先拿你是問。為什么?在一個現(xiàn)實的社會中,男性享有權利的同時,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特別對于孩子及孩子教育這一具有人類進化、人種優(yōu)化、社會進步的象征性指標和莫此為大的根本命題,男性的責任和義務是剛性的,漠視、推諉、逃避,都不可原諒姑息。自古以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男性的教育和要求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齊家”就是管理家庭,管理家庭最大的事是管教孩子。馬克思說過,“家長的行業(yè)是教育子女”。其中重要一條即絕對不可對孩子溺愛,而是人類為了自身進化的必然選擇。
(二)父性教育缺失的切膚之痛,補位帶來光明的前景
在我們家,有父性教育的缺位導致嚴重后果的教訓,也有父性教育的補位最終給我們家?guī)砉饷髑熬暗慕?jīng)驗。
1.父性教育的缺位可分為“主動缺位”和“被動缺位”
“主動缺位”比較好理解?!氨粍尤蔽弧本蛷碗s了,往小里說,它是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包括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地位)和性格強柔所造成,往大里說,它與婦女解放運動乃至政治有關。具體到我們家,除了前期因忙于新聞工作和個人文學創(chuàng)作以及送走兒子父性教育“主動缺位”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父性教育是“被動缺位”,也就是說,教育的權利是被妻子壟斷的,我的權利是被剝奪的。妻子是大學教授,有地位,有經(jīng)濟,更有對兒子超乎尋常的“愛”,而我對兒子較為嚴厲的管教都可能被視為對兒子的“不愛”,相對于妻子和姥姥強大的“愛”,我的“不愛”是不道德的,妻子和姥姥的“愛”天然地占據(jù)了道德高地。我不懷疑這種現(xiàn)象在中國獨生子女家庭中的普遍性。而她們天然的道德正義,最終自食其果,當然主要是妻子,姥姥相對輕松,內(nèi)心里覺得結果與己無關。即便如此,她們也很難清醒地認識到這種結果是由她們的“愛”所造成的,并主動為此承擔責任,哪怕是承認失誤。不得不說,這是女性的弱點。我的父性教育的補位及父性主導地位的回歸,往往是在妻子徹底絕望,徹底沒轍,徹底走投無路之后。最能證明的是,妻子最后放手,同意我將兒子送到淮安一個“徐向洋教育訓練工作室”(現(xiàn)易名為“淮安市向洋特別教育學校”)的分支機構宣昌三峽縱隊接受“擇差教育”(現(xiàn)稱“特別教育”)。而正是從這時起,情況才開始慢慢發(fā)生改變。在長達10多年的時間里,所幸我沒有因“被動缺位”而消極地放棄父親的責任和父性教育的權利,這期間反反復復,奪權與反奪權,妻子霸權,我反霸權,所以戰(zhàn)爭,所以硝煙彌漫。最后,在兒子極度痛苦幾乎要崩潰的某天,在我們這個家庭生毀存亡的那一時刻,我對兒子多年缺失的父愛和父性教育及時補位,事情就此發(fā)生了逆轉(zhuǎn),兒子轉(zhuǎn)危為安,家庭化險為夷,我們和兒子一起獲救。
2009年3月,兒子被中央戲劇學院藝考錄取。6月,兒子高考作文時以“苦難”命題,寫出了他自認為接近滿分的作文——“站在苦難的門口”。高考成績公布,兒子以超出中戲錄取分數(shù)線138分(總分421分)的成績,被中戲表演系錄取。
2.父性教育與母愛的關系
父性教育往往以一種嚴格甚至嚴厲的形式表現(xiàn)?!皣朗菒郏瑢捠呛Α本哂衅毡樾?,不僅僅適用于家庭。以我的家庭說,嚴格的父性教育也是愛,是一種理性之愛,終極之愛。這一點很多父親無意識,只是出于男性的本能,母親也很難清醒認識欣然接受。我強調(diào)并想證明父性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并不新鮮,只是因為各種歷史與現(xiàn)實的原因,今天的父母身處各種激烈的競爭,一方面自顧不暇,漸漸失去對生活的思考能力,一方面對教育獨生子女漸漸失去教育的能力。我想證明的是什么呢?父性教育的嚴格嚴厲,形式上不應是冷冰冰的,而應該是有父愛的溫度的。我最終把兒子從瀕臨崩潰的邊緣拉回,恰恰是父親最真切、最人性、最富有情感的語言和行動起了作用。所以我想說,面對今天獨生子女親子關系的現(xiàn)實,即使理性的父愛,也要用感性的形式表達,因為,我們今天面對的這個獨生孩子,與過去時代的孩子真的大不一樣了,一旦與之沖突,這些孩子會說逆反就逆反的,極端者還會輕生。
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家庭,往往孩子主要由母親在管、在教,然后是奶奶外婆幫帶、幫管、幫教。孩子從出生就被女性影響和庇護,母性天性善良,母親心慈手軟,容易遷就、不忍,該出手時不出手;更普遍的是,少有母親能把握母愛與溺愛那個微妙的“度”,很少思考“過猶不及”,只唯恐愛之“不及”,而不怕“過”。時間一長,孩子的性格、品質(zhì)中難免缺少了勇敢、堅韌、剛強、理性、自制、自控、抵抗挫折的陽剛之氣,難免缺乏宏觀思維和大度寬容的男性特質(zhì),軟弱、脆弱、,怯懦、依賴等陰柔的一面被強化,男孩日益雌化,女孩更加陰柔。一旦陰陽失衡,不論家庭還是孩子,必出問題。這時候,就亟需有另一種制衡的力量介入,來達至陰陽平衡,這個制衡的力量,就是遵循教育原理,科學、理智地教育,對特別學生而言,就是“特別教育”。
處身家庭教育和現(xiàn)行教育的雙重困境和危機,現(xiàn)在的家長緊張,焦慮,恐慌,無所適從,身不由己地帶著孩子參與理應避免的惡性競爭。當我們改變不了社會大環(huán)境時,我們只能、也有可能用我們的努力改變和營造好我們的小環(huán)境——家庭。搞好家庭,必先搞好父母,搞好父母,就是搞好夫妻雙方在孩子教育上達成共識的理念和并行不悖的行為準則,處理好父性教育與母性的關系。在教育孩子中父性與母性有各自的不同點;各有積極的、好的方面,也各有消極的、需要改進的方面,這兩者既相區(qū)別又緊密聯(lián)系,應是相輔相成的有機統(tǒng)一體。父性教育的理智與母性教育的情感融合,避免嚴厲、簡單粗暴的形式,也避免溺愛、偏愛等傾向。確立父性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主導地位的同時,要正確對待“母愛”,我妻子是大學教師,在確認“溺愛”危害后的“親情的愛與師愛融合,實施“教育愛”,即遵循教育原理,科學、理智地給予教育,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妻子或母親的艱辛付出;反之,妻子或母親也要理解和尊重丈夫和父性教育的地位、作用。父嚴父愛是孩子受用一生的愛,在事關孩子的重大問題上,丈夫或父親要據(jù)理力爭,既不無原則妥協(xié),又要靈活變通,講感情、講利弊、講方法、講智慧。無論是父親或母親,都要有責任意識,要學習科學的教育知識和教育方法,各自明晰和增強角色意識,理性溝通,平等協(xié)商,忌情緒化,男性忌簡單粗暴,女性忌使性子;規(guī)矩一旦立定,夫妻執(zhí)行不走樣不變形。做學習型父母,少對抗,多交流,聞過則喜,從善如流。若此,孩子幸甚,家庭幸甚。
三.孩子問題再多再難,也一定要償試特別教育
《一個孩子的戰(zhàn)爭》書出后,一位中學校長曾詢問過很多老師、朋友和家長:你們家有沒有因為獨生子女而引發(fā)的家庭戰(zhàn)爭?結果是百分之百有,只是激烈程度不等,但很少有家庭經(jīng)過戰(zhàn)爭真正全面解決了“問題”的,大多數(shù)的結局是兩敗俱傷或多敗俱傷。怎么辦?送孩子到特別教育機構接受特別教育是一種有效的選擇。如果戰(zhàn)爭能解決徐紫來徹底潰敗的“問題”,我們不會選擇送他去接受特別教育。
(一)兒子和我們的家庭是特別教育的受益者
接受過特別教育的孩子及其家庭,就一定全都能解決“問題”嗎?我無以定論。這其中有個體差異和家庭差異,還有學校和社會因素,這是一個很復雜的話題。但據(jù)特別教育機構研究者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凡特別學生接受8個月到1年嚴格的特別教育訓練后,絕大部分是有可能回歸正常、走上健康成長和人生發(fā)展的軌道的。退一步說,孩子至少會有部分改變,以及對孩子的一生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是可以肯定的。
2007年2月25日大年初五,16歲的兒子在宜昌“縱隊”開始了艱辛、磨難之旅。在身心極限的磨練與苦痛中,他開始感悟生活,感悟親情,感悟人生,感悟幸福,感悟?qū)W習。
16歲生日那天,兒子開始了“一千里定人生”的行走。在每天幾十公里、時近一月的長途行走中,兒子其實是在實踐詩人北島所言的“用腳思考”,用每天一記的日記和每周一封的家信,記錄了自己“每天飛快地成熟”的心靈歷程。值得一提的是,兒子在極其緊張的行走和訓練的間隙,出人意料地悄悄寫出了6萬字的“工作室隨記”,以及無數(shù)個“不可思議”,我們因之震驚。這庶幾是一部16歲孩子的心靈史,達到了這個年齡段孩子所能達到的思想高度,并有催人淚下的情感沖擊力。我和兒子則以“父子書”的形式搭起了一座相互了解、溝通交流、融和親情的橋梁。兒子在寫回第三封家信的時候,終于在長途行走中“走”出了自己的目標:報考中央戲劇學院。
一個不愿死讀書、讀死書,曾被公認為北大、清華之備錄的聰明優(yōu)秀的學生,在“魔鬼式”的長途行走中決定放棄人之所向的名校,而轉(zhuǎn)向高考文化分只需300分不到的中戲,其選擇所包含的現(xiàn)實現(xiàn)世、人生人世的內(nèi)涵,可供諸多解讀。這一決定或選擇,使這個叛逆的學生形象愈加鮮明,在這里,“叛逆”不再是通常帶貶義色彩之詞。
妻子心疼兒子,在兒子行走歸來進入各種習慣訓練和行為規(guī)范培養(yǎng)的時候,違反“教育訓練機構”三個月不能探望、不能通電話的禁令,提前“探營”,引發(fā)兒子提前回家的強烈要求。我們和兒子為此展開了一場博弈,最后以兒子的不妥協(xié)和母親的妥協(xié)以及父親的被迫妥協(xié),在受訓106天后將兒子接回了家,使原計劃受訓半年和復讀高一的安排泡湯。
回家以后,妻子加倍償還兒子106天里所缺失的母愛,如花錢雇人每天早上將熱干面買好送到家、兒子的物質(zhì)要求無不滿足等。我與妻子因兒子離開106天的休戰(zhàn),又因兒子的歸來重新開戰(zhàn)。我們都是因為對兒子的愛。我曾連續(xù)兩天將熱干面從八樓扔出窗外。妻子委屈、憤怒、對抗,另加對我“不愛”兒子的哭訴控訴和投訴?!皭邸钡膽?zhàn)爭,彌漫著看不見的硝煙。一方面是兒子受訓獲益、進步,但時間不到,一方面是母親未能與孩子一起進步,兒子迅速反彈,一切恢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比去“三縱”前更甚,直至徹底棄學。我們家開始了又一輪兒子與父母的冷戰(zhàn)。反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重點是:如若孩子變了,而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不變,反彈便在所難免。
(二)正確認識接受特別教育后的反彈
我曾經(jīng)認為,兒子從“三縱”歸來后的反彈,是因為受訓時間不到和母親不改溺愛所致,并把這一觀點寫進了后來的書里?,F(xiàn)在看來,這一觀點片面、簡單。即便它是反彈的因素,也只是因素之一,而不是主要因素。
兒子的叛逆性格和叛逆學生的身份,106天的特別教育是不可能完全改變的。以他16歲的年齡,他當然無法預料他和家庭教育和現(xiàn)行教育不可避免的沖突,更無法預料這種極強的對抗將導致的嚴重后果;當已經(jīng)有所改變、有所進步的他,重新進入一成不變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特別是現(xiàn)行的教育環(huán)境時,極不適應乃至壓抑之感重新控制了他。他能通過某種途徑一時改變自己的內(nèi)心和某些習性習慣包括心理,但他改變不了回歸后的現(xiàn)實,卻又做不到心甘情愿俯首帖耳地適應這種現(xiàn)實。強迫自己重復以往的學習模式讓他痛苦,不滿和痛苦使他不能承受,學業(yè)難以為繼,以至徹底休學。休學和電腦沒能使他解脫和快樂,最后抑郁逼近。
特別教育一度重塑了他的性格,變得陽光和陽剛,也迅速改變了他的諸多習性,教他“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可以說效果顯著。但反彈的因素除了特別教育訓練未到位外,還是個體差異,還是孩子的成長經(jīng)歷、生活環(huán)境、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綜合因素在起作用。兒子生性敏感多思卻又意志不如人,做不到與現(xiàn)實必要的妥協(xié),像絕大多數(shù)順應、適應的孩子那樣;思想和行動都找不到出口,便把自己逼到人生的死角。
(三)徐紫來的蛻變、發(fā)展與106天的特別教育之旅
徐紫來完全蛻變是在上大學以后??梢钥隙ǖ氖牵?6歲時106天的特別教育之旅,在他的蛻變過程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當他依然帶著性格、習慣和思維的慣性進入大學學習時,一切都不會發(fā)生神奇的改變,因為這不合邏輯。他經(jīng)歷了剛開始的種種新的不適應;經(jīng)歷了中戲特有的專業(yè)訓練的嚴厲,他的桀驁不馴和叛逆在與這種嚴厲的屢屢碰撞中逐漸敗下陣來,直至被動接受并習以為常;他“遭遇”了社會色彩鮮明的所謂“非公平”對待,經(jīng)歷了較長一段時間不以個人意志為轉(zhuǎn)移的精神苦悶,曾放言大二結束就從中戲退學;但是,有那106天身心磨煉的墊底,使得如今的專業(yè)磨煉和所謂的“非公平”對待不再顯得重不可負,并開始自我“強迫適應”,開始柔韌地面對現(xiàn)實,接受規(guī)則。其次,所追求的大學(或謂“事業(yè)”)目標的實現(xiàn),極大地釋放了內(nèi)心的負面情緒,18歲的成年也促進了他心智的日益成熟。和我們一樣,在他的內(nèi)心,他是認可那段“沉重”、“苦難”的經(jīng)歷之于他的進步、改變以至于蛻變到發(fā)展,這單從他后來主動要求擔任《一個孩子的戰(zhàn)爭》的電影改編的編劇即可看出。到大學三、四年級,他幾乎就煥然一新了,在2013年的畢業(yè)大戲美國百老匯經(jīng)典音樂劇《為你瘋狂》中,他擔任了男一號鮑比。
中戲畢業(yè)后,他放棄考研,放棄報考各類藝術院團,開始了自由職業(yè)者的“北漂”。至今四年多的北漂,他參演了電視劇、話劇、音樂劇、微電影的演出,有主角也有跑龍?zhí)?。后來他發(fā)現(xiàn)這些劇他也能寫,而且自信會比它們寫得更好,2016年,他用一年時間寫出了話劇劇本《術》,并由他導演和主演了此劇。
2017年6月14日,原創(chuàng)實驗話劇《術》在北京鼓樓西劇場上演,觀眾反響熱烈。此劇連續(xù)上演了10場,第二輪的10場演出也在準備之中。全國幾十家媒體作了大量報道,有媒體稱話劇《術》“是中國實驗話劇的重要收獲”,并這樣寫道:徐紫來“從16歲被‘魔鬼訓練’,到26歲集編、導、演于一身,10年困厄,10年發(fā)奮,終有今天的《術》之成就?!?/span>
總之,兒子和我們的家庭是特別教育的受益者。徐紫來在接受特別教育過程中的反彈不單是訓練不到位,而是個人的叛逆性格、家庭教育、現(xiàn)行教育導致兒子反彈的綜合因素造成的。后來他的蛻變、發(fā)展與106天的特別教育之旅讓我們深切地感悟到,孩子問題再多再難,也一定要償試特別教育。
【班華教授點評】
紫來的成長過程讓我們感悟到,作為教育者提高生命自覺、教育自覺極其重要! 徐紫來由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好學生變?yōu)椤疤貏e學生”,表明父母再苦再難,孩子一定要自己帶。徐紫來出生后的16年中,一直由媽媽和外婆兩個女性的呵護和寵愛,對孩子性格塑造起了決定性作用。但這過程中缺失父愛,使其成長緩慢且有一些缺陷。自覺教育者對孩子的愛,應是“教育愛”,即理智與情感融合的愛!平日必須處理好父愛與母愛的關系。自覺教育者深深懂得,人的成長不能缺失父愛!
自覺教育者時時處處時時都可用不同的教育資源實施教育。
對問題多、難教育的孩子,實施特別教育是好事。特別教育讓徐紫來有了根本的轉(zhuǎn)變。他全家人感受到,兒子的成長和我們家庭都是特別教育的受益者。
全國特別教育聯(lián)盟愿與你攜手前行,一起托起孩子們的美好明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