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基礎教育教學成果培育和提煉的若干思考——以廣東省為例
原創(chuàng): 曾令鵬 耿丹青等 基礎教育課程 昨天
請點擊上方的“基礎教育課程”關注我們
本文通過梳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的內涵、類別和特點,指出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的培育和提煉對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優(yōu)化學校教育教學和推進區(qū)域教育改革三個方面都有重要意義。一線教師和中小學、幼兒園在培育和提煉教學成果過程中,應注重導向意識、問題意識、研究意識、表達意識和推廣意識,努力形成更多高水平高質量成果,進一步引領帶動區(qū)域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和現(xiàn)代化建設。
國務院于1994年3月14日頒布《教學成果獎勵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旨在鼓勵教育工作者從事教育教學研究,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廣東省是開展省級教學成果獎勵工作較早的省份,于1995年頒布了《廣東省教學成果獎勵辦法》,并于1996年專門針對基礎教育和中等職業(yè)教育制定了《廣東省普通教育教學成果獎實施細則》。本文結合廣東省的多年經(jīng)驗,以參評2018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部分成果為例,探討一線教師和中小學、幼兒園如何開展基礎教育教學成果培育和提煉工作。
一、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的內涵、類別和特點
1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的內涵
國務院《條例》是目前關于教學成果獎勵工作的權威依據(jù),內容涉及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和高等教育。對于什么是教學成果的內涵,《條例》第二條規(guī)定“本條例所稱教學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學規(guī)律,具有獨創(chuàng)性、新穎性、實用性,對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產(chǎn)生明顯效果的教育教學方案”。《廣東省普通教育教學成果獎實施細則》也參照《條例》規(guī)定了普通教育教學成果是“在普通教育教學理論、教學管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對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產(chǎn)生明顯效果的教育教學改革方案”。
可見,“教育教學方案”是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的核心。具體而言,教育教學方案即是基礎教育學校和教師基于國家、省市有關基礎教育的頂層設計和政策要求,針對教學一線實際情況和困難問題,自主研制的教育教學改革行動實施方案,如課程開發(fā)和實施方案、教學方法改進和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方案等,而“具有獨創(chuàng)性、新穎性、實用性, 對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產(chǎn)生明顯效果”的教育教學方案是優(yōu)秀的教學成果需要達到的層次要求。如廣東省獲2018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的“共建·共享:初中整本書閱讀課程區(qū)域推進的實踐探索”,該成果基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總體要求,針對當前初中生在閱讀方面遠未達到國家課程要求的問題,通過設計課文閱讀教學、課外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三制”課時,研制“導讀—促讀—展示”三環(huán)節(jié)和“激趣課、概覽課、閱讀計劃課、自讀課、方法指導課、討論交流課、活動展示課、成果展示課”八課型,開發(fā)適合初中生的分級推薦閱讀書目和多種閱讀策略,建立過程化、激勵性的課程評價機制,打造實踐取向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共同體,形成初中學生整本書閱讀的區(qū)域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方案。
2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的類別
了解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的類別,有助于學校和教師深入思考研究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聚焦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要素,明晰實施改革的措施和路徑?;A教育涵蓋學前、小學、初中和高中各教育階段,還涉及特殊教育,教學成果的學段分類是其首要的類別界定。其次,根據(jù)《2014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工作安排》,“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要反映基礎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包括課程、教學、評價、資源建設等方面,可以是綜合性的,也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所側重”。因此,從內容和主題上看,基礎教育教學成果所涉及的領域也相對豐富。在《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申報表》中將基礎教育教學成果在學前教育階段分為幼兒園保育教育、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與資源利用、教育評價、教學研究與指導、家庭教育指導等領域;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分為課程開發(fā)與實施、教學方式和組織形式改革、教學評價改革、教育技術教學應用與資源建設、教學研究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教育教學綜合改革等領域;同時還設特殊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在各領域中,成果類別又從學科和具體的實踐領域進行細分,同時也涵蓋綜合性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需要特別說明的是,2014、2018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工作安排》均提出中小學教材建設成果暫不列入獎勵范圍。
3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的特點
01實踐性
基礎教育教學成果“具有顯著的實踐導向”,需要“針對現(xiàn)實中的教學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加以實施”,并能夠“取得顯著的教育教學效果”。教育教學方案只有真正投入一線教學實踐,經(jīng)過實踐這一“試金石”的考驗才能真正產(chǎn)出為“成果”?!稐l例》規(guī)定申報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成果需要“經(jīng)過2年以上教育教學實踐檢驗”,同時規(guī)定“實踐檢驗起始時間指正式實施(包括正式試行)教育教學方案的時間,不含研討、論證及制定方案的時間”??梢姡瑢嵺`性是教學成果的首要特點,它需要將理論的研究和現(xiàn)實的實踐充分結合。為了充分檢驗成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從2014年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開始,申報特等獎和一等獎的成果需要“經(jīng)過不少于4年的實踐檢驗”。除了實踐檢驗的時間積累,實踐的成效也是成果的重要體現(xiàn),教學成果源自教育教學問題,其實踐成效也要回歸到教學上,即需要切實解決教育教學問題,在“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方面取得顯著效果。
02創(chuàng)新性
“獨創(chuàng)性、新穎性”是《條例》對教學成果的要求。對別人提出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的簡單復制并不能達到“教學成果” 的層次,只有“針對解決基礎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和未來挑戰(zhàn),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科學的思路、方法和措施”才是教學成果所推崇的創(chuàng)新價值。具體而言,成果的創(chuàng)新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教育理念上能提出獨到見解,教學方案的設計能突破常規(guī),教學模式、方法、策略等有獨到之處等。當然,由于基礎教育面臨的共性問題,一些解決方案和措施可能會大同小異,且方案針對的實際問題也有宏觀和微觀之分,因此教學成果的“創(chuàng)新性”也有不同層次。能被評選為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的成果需要在“教育教學理論上有建樹,在教學改革實踐中取得特別重大突破”,一等獎的成果需要“提出自己的理論或發(fā)展和完善已有理論,對教學改革實踐有重大示范作用”,二等獎的成果需要“在教學改革實踐的某一方面有所突破”。
03影響力
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的重大意義在于發(fā)揮優(yōu)秀成果的引領示范作用,在一定范圍內推廣應用成果的教育教學方案。試用學校對于方案的認同和取得的效果能進一步對成果進行充分檢驗,最終使一些困擾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發(fā)展的共性問題得以有效解決,達到區(qū)域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因此,影響力作為評價教育教學方案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認同和推廣的重要指標,也是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的一個重要特征。
具體而言,成果的影響力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在全國范圍內產(chǎn)生重大影響,甚至在國際上也具有一定影響力,如獲2018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的“走向世界的中國數(shù)學教育——義務教育階段數(shù)學課程改革的上海經(jīng)驗”將我國數(shù)學教育推廣至英國等國家;二是在全國或者?。▍^(qū)、市)域內產(chǎn)生較大影響,如獲2014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的“縣域幼兒園教育實踐整體推進機制研究——基于‘安吉游戲’模式探索與實踐”將“安吉游戲”推廣到全國各地;三是在?。▍^(qū)、市)域內有一定影響力和輻射引領作用,如廣東省獲2018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的“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培養(yǎng)學生社會參與能力的策略研究與實踐”,讓培養(yǎng)學生社會參與能力的思想政治學科教育教學模式在廣東省內的普通高中得以廣泛應用。
二、基礎教育教學成果培育和提煉的價值意義
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的培育包括教育教學方案研制、實踐檢驗、宣傳推廣的全過程,成果的提煉是將教育教學方案進行系統(tǒng)梳理、總結形成完整的成果物化形式。教學成果的培育和提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于教師、學校和區(qū)域基礎教育體系都具有重要意義。
1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強化業(yè)務能力
對于教師個人而言,教育教學方案的研制、應用、推廣是對其教學方法、經(jīng)驗的總結和回顧,是其對自身工作、發(fā)展的審視和反思。在教學成果的培育中,教師需要經(jīng)歷理論學習、科學研究、實踐檢驗、反思改進、交流推廣等環(huán)節(jié),也需要申報課題、調查研究、參與教研、咨詢專家等,這一過程將全面帶動教師教學科研能力提升,強化其業(yè)務能力,同時也將促進成果相應的教學設計、課例教案、學術論文甚至專著等物化形式的產(chǎn)出。如廣東省獲2018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的“中學‘情思歷史’教學的建構與實踐”,成果主持人通過省級名師工作室,引領工作室成員和入室學員共同對“情思歷史”教學進行實踐與探索,設立了“情思歷史專項課題”26項,建立了7個主題實踐基地學校,直接帶動100多名中學歷史教師對“情思歷史”教學的實踐與研究, 圍繞“情思歷史”實踐積累了上千個課例, 發(fā)表了100多篇研究成果論文,出版了多部專著。可以說,教學成果的培育和提煉是一條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路徑,因此廣東省2016年4月印發(fā)的《廣東省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中將“獲省、市、縣教學成果獎”也列入教師和教研員申報高級職稱的專業(yè)條件之一。
2有利于優(yōu)化學校教育教學,提高育人水平
近年來,不少中小學、幼兒園也開始積極探索學校綜合性的教育教學改革,進行學校課程開發(fā)實施、學校教學組織形式改革等。在218項獲2017年廣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的成果中,就有22項是以學校為申報主體的成果,為區(qū)域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提供了基于學校整體的模式和樣本。學校層面的教學成果鮮明地體現(xiàn)了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學校在培育和提煉教學成果的過程中需要針對實際情況,從課程開發(fā)、教學組織、資源建設、體制管理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和研究,深入反思現(xiàn)狀、查找問題、研究對策,有利于從整體上優(yōu)化學校教育教學、提升學校育人能力。如廣東省佛山市佛山機關幼兒園的“‘悅’體育園本課程的構建與實踐研究”(該成果獲得2018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通過幼兒園整體探索具有嶺南特色的“悅”體育課程建設,在構建課程體系中配套建設了走跑區(qū)、鉆爬區(qū)、平衡區(qū)、拋投區(qū)和綜合游戲區(qū)五大體育活動戶外園區(qū)和三個體育活動室內功能室,同時探索戶外混齡體育活動,讓孩子自選區(qū)域、自選教師、自選場地、自選材料、自選同伴。該成果從學?;A設施建設到教學組織管理,均進行了系統(tǒng)改革優(yōu)化,通過校本特色課程建設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同時也從整體上提升了幼兒園育人水平和辦園質量。
3有利于推進區(qū)域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質量
一些高水平的教學成果關注區(qū)域基礎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普遍面臨的共性問題,其研制的教育教學方案能較好地結合區(qū)域實際,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因此通過教學成果的提煉總結,形成可復制的方案模式,通過成果的宣傳推廣使方案模式在區(qū)域中廣泛落地實施,有利于深入推進區(qū)域教育教學改革,提升區(qū)域整體教育質量水平。如廣東省獲2018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的“‘雙系統(tǒng)三平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針對廣東省乃至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不完善、師資力量缺乏、推廣平臺缺失等問題,創(chuàng)建了中小學發(fā)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和補救性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相結合的“雙系統(tǒng)”教育體系,搭建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行政推動、高校指導、基層執(zhí)行的“三結合”協(xié)同聯(lián)動平臺,檢查督導、科研引領、典型示范的“三途徑”全面促進平臺,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師C-B-A“三級提升”專業(yè)發(fā)展平臺,同時開發(fā)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實時監(jiān)測系統(tǒng)”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技能自我訓練系統(tǒng)”。該成果全面推進了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省21個地市21900多所中小學予以實施和推廣。據(jù)2012-2017年對廣東省深圳市、中山市、東莞市等6個城市146559名中小學生進行的六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隨著該成果在廣東省的推廣應用,中小學生的學習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等都呈現(xiàn)下降趨勢,學生心理素質明顯提升。
三、基礎教育教學成果培育和提煉的“五個意識”
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的培育和提煉是一個伴隨教師和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長期過程,優(yōu)秀的教學成果不僅需要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也需要有科學的理論研究、顯著的實踐成效和豐富的物化形式。因此在成果的培育和提煉中,教師和學校應當注重導向意識、問題意識、研究意識、表達意識和推廣意識。
1導向意識
在我國現(xiàn)階段,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涉及多個學段、多個環(huán)節(jié)、多個領域,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也較為復雜多樣。隨著學校育人水平和教師教學能力的不斷提高,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教育教學方案也層出不窮,但并非所有的教育教學方案都可以稱為“教學成果”?!盎A教育教學成果必須符合黨的教育方針、政策,體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要求和時代精神,發(fā)展素質教育,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和教育教學規(guī)律”,立德樹人的價值追求是教學成果應始終堅持的基本導向。學校和教師在設計教育教學改革方案、培育推廣教學成果的過程中,應始終把握正確的價值導向意識,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教學方案設計、研制的行動指南和根本任務,堅持以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偉大使命的時代新人為使命,在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ǎng)、增長知識見識、培養(yǎng)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等方面下功夫,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深入推進素質教育,著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主動發(fā)展和個性化發(fā)展,注重學生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
2問題意識
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不是常規(guī)的教學工作安排,而是“圍繞解決基礎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科學思路、方法和措施”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方案。兩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都是針對教學改革中,特別是實踐一線面臨的重點問題、難點問題和真正迫切需要解決的一線問題來開展研究”,可見實際問題是教學成果的“緣起”,也是成果需要解決的“頑疾”。資深教育學者柳夕浪指出,教學成果所要解決的是教育教學中的“真問題”,這些“真問題”往往具有普遍性和復雜性,即這些問題在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都普遍存在,但由于不同的地域背景可能表現(xiàn)形式不一,同時一個問題可能涉及多個環(huán)節(jié)、領域,也可能是在舊的未解決的問題上發(fā)展起來的新問題。因此,發(fā)現(xiàn)和思考教學實際中的“真問題”是培育、提煉教學成果的關鍵,基礎教育學校和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應培養(yǎng)問題意識,善于發(fā)現(xiàn)和思考教育教學改革中的“真問題”并有針對性地進行科學、深入的研究。作為學校和一線教育工作者,“真問題”的發(fā)現(xiàn)應切實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從自身的實際工作出發(fā), 從身處的真實教育教學環(huán)境中去尋找。
3研究意識
《條例》中對于教學成果的闡釋,要求成果“反映教育教學規(guī)律”,具體到基礎教育領域即教育教學方案需要遵循少年兒童的年齡特征,體現(xiàn)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認知水平,符合各階段的教育目標和要求。此外,為了達到“對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產(chǎn)生明顯效果”的最終目的,教育教學方案中所采取的措施和路徑應始終圍繞針對的實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設計,采用科學嚴謹?shù)姆椒ǎ?jīng)過試驗和改進,呈現(xiàn)客觀真實的結果,經(jīng)過完整的研究探索后再進行實踐檢驗和推廣應用。在《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申報表》中需要填報成果的“研究起止時間”,因此,在教學成果的培育過程中,學校和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有較強的研究意識,采用科學的研究方法研制教育教學改革方案。在廣東省獲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成果中,有相當一部分成果在研制和培育過程中都將擬解決的問題通過課題研究的方式進行前期探索,申報了省級或市級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通過開題、中期檢查和結題的研究環(huán)節(jié),充分吸收專家、同行在研討論證中提出的意見建議,確保了成果研制和培育的科學性、規(guī)范性和嚴謹性。
4表達意識
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能否將非實物的理念、方法、模式、方案轉化為可觀看、可模仿、可實踐的實物,直接關系到教學成果的宣傳推廣效果,因此教學成果需要一定的物化形式進行表達,這也是成果培育和提煉的關鍵產(chǎn)出。不同的成果類別,其物化形式是不一樣的,如課程建設成果的物化形式可以是課程實施方案、課表、課程綱要等,教學改革成果的物化形式可以是教學設計、課型、教學模式、教學指南等,教學評價改革成果的物化形式可以是學業(yè)質量標準、學科測評方案等。此外,為了便于成果復制推廣和操作應用,在2014年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中設計了成果報告作為成果的總體表達形式,而論文、案例、教學視頻等則作為成果的支撐材料。這個報告不同于論文、專著,也不同于科研報告、課題研究報告,是對成果主要內容、研制過程、實踐成效等的詳細介紹。成果報告主要包括“問題的提出”“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成果的主要內容”“效果與反思”, 即是將成果的整個培育、研制和提煉的過程、成果提出的教育教學方案和成果實踐檢驗后產(chǎn)生的成效完整呈現(xiàn)。因此,在成果培育和提煉過程中,學校和教師需要重視成果內容的表達,注重根據(jù)成果所屬類別確定并形成具體的物化形式,在成果研制和實踐檢驗結束之后對成果的整體情況進行總結回顧和反思,梳理相關資料和數(shù)據(jù),形成完整的成果報告。需要特別提出的是,豐富的成果物化形式和完整的成果報告需要基于成果培育過程中的點滴積累,在成果研制過程中也應充分重視檔案資料的管理,注重原始數(shù)據(jù)的保存和相關材料的收集,以確保成果的完整性和真實性。當然,各種物化形式最終是服務于教學成果核心內容的表達,成果的提煉總結切勿忽視內容構建而流于形式、限于表面。
5推廣意識
如前文所述,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的意義在于充分發(fā)揮優(yōu)秀成果的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同時成果在推廣過程中也不斷進行實踐的再檢驗,因此成果的推廣也是成果培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如何找到一個適合的推廣渠道、一個有效的推廣平臺是很多一線教師在實踐中碰到的難題。通過分析廣東省獲2018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35項成果可知,成果的推廣渠道大致有以下幾個途徑:一是通過選取實踐檢驗學校進行推廣,這一途徑是基本的推廣方式,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申報時也要求成果除在本單位進行實踐檢驗以外,需要選取1~3個其他學校進行實踐檢驗;二是通過傳統(tǒng)的教師培訓活動或專題研討會進行推廣,這一途徑主要針對已有一定影響力的成果,如廣東省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的“‘雙系統(tǒng)三平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建與實施”曾在“全國首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上向全國介紹和推廣“廣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三是借助網(wǎng)絡媒介和自媒體平臺進行推廣,提高成果推廣方式的靈活性和自主性,如廣東省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的“國學經(jīng)典吟誦方法和‘三部五徑’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將五堂經(jīng)典吟誦觀摩展示課通過網(wǎng)絡向全國直播,創(chuàng)建了國學經(jīng)典網(wǎng)絡課程供同行學習交流的平臺,同時建立了國學學習公眾號和微信群。當然,一所學校、一個教師團隊的推廣渠道和宣傳能力畢竟有限,基礎教育優(yōu)秀教學成果的宣傳推廣還有賴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研機構在日常工作中的發(fā)掘和指導,并通過建立有效的宣傳推廣機制為學校和教師“搭臺唱戲”。
(作者:曾令鵬,廣東省教育研究院教學教材研究室主任,副編審;耿丹青,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測室助理研究員;李英,廣東省教育研究院教學教材研究室學前教育教研員,助理研究員。)
版權聲明
文章來源于《基礎教育課程》雜志2019年第9期(下),轉載需注明出處
頭圖來源|網(wǎng)絡,版權屬于作者
微信編輯|肖雪
5